公司动态

昆山:企业“花式用工”应对招工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制造业大市江苏昆山采访发现,结构性供需矛盾与疫情影响交织,依旧有大量企业面临用工紧张,甚至一工难求。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子制造业集聚区,昆山企业数量庞大,常年用工总量需求超百万。每到春节后,劳动力市场的高流动性和“时点性”矛盾,困扰不少企业人士。

  “在手订单依然强劲,眼下的繁忙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用工缺口有数百人。”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人事经理王猛说。

昆山:企业“花式用工”应对招工难(图1)

  昆山人力资源市场集团负责人陈琦介绍,由于电子制造业产品更新的周期性特点,导致企业用工“潮汐式”特征明显。每年8月至11月,以及春节前后,是昆山电子制造业生产高峰期,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多年呈爆发式增长。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坦言,“遇到用工荒时,只能通过人力资源中介招临时工来应急”。

  “这部分临时工群体相对年轻,喜欢非固定工作的自由模式,技能成熟度上不如固定工人,而企业需要支付的成本却比正常用工高。”观察人士分析认为。

  “21元、23元、25元、28元……时薪节节攀升,就像在拍卖一样。”昆山一家台资企业高管无奈地说。

  事实上,用工企业除了为临时工支付水涨船高的时薪外,还要加付高昂的“返费”。不少企业为保住大客户,往往是赔钱赚吆喝。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90后”“0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主流。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这些年轻人不安于固定上下班模式,对工作要求表现出弹性化、兼职化趋势,在个人兴趣、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资报酬等方面呈现多样化需求,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

  记者近期走访昆山多个公办人力资源机构发现,现场咨询的求职者寥寥。一家电子企业招聘10名操作员,不仅开出了4000至6500元的平均月薪,还推出2280元的直招奖励,但乏人问津。

  位于京沪高铁昆山南站附近的一处商业街内,却是门庭若市。这里集聚着多家劳务中介,记者走进其中一家,里面坐着二三十名提着行李的务工者。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务工者已经提交了求职申请,正在等待工厂的招工车辆。在毗邻的另一家中介内,记者同样发现求职者争先恐后地报名。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劳务中介推出的岗位,大多是昆山当地及周边代工厂的普工岗位,对于求职者的学历、技能要求不高,但大多有着丰厚的“返费”。比如,在一家劳务中介内,某龙头台资企业的招工“返费”达11500元,但要求“工人需入职90天,打卡55天”。

  同时,为了吸引求职者,劳务中介推出了“报到1000元”“上车700元”等五花八门的奖励。

  现场一位求职者表示,他就是奔着“返费”和奖励来的,“只要钱到手,我就离职,再找其他家,继续‘薅羊毛’”。

  昆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孙旭明认为,民营职业中介普遍采用“合同工+派遣工”的用工模式,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新生代求职者工资日结周结的需求,但存在着供需无序,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

  陈琦认为,针对企业吐槽颇多的高“返费”问题,要由人社部牵头,联合多部委,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结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用工规范,并对涉嫌扰乱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的劳务中介及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

  灵活就业人员变身个体工商户,借助互联网平台服务用工企业;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共享员工,餐厅服务员走上生产线;员工戴上智能眼镜,居家即可检修车间设备……面对用工难用工贵,昆山不少企业也在积极应对,灵活用工、共享用工、分时用工等全新就业模式持续走强。

  位于昆山高新区的好活(昆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分散的人力资源化零为整,开发出“创业式”用工方式。截至目前,已经吸引60多万名灵活就业人员注册。

  公司创始人朱江介绍,通过好活平台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后,企业将用工需求发送到好活平台,平台通过自身技术能力分析,将用工业务精准匹配到个体工商户,既提高了灵活性,又降低了用工风险。

  王名龙原本是一位美团外卖骑手,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取得了市场主体身份后,不仅缴纳社保更加方便,还能合理合法地享受国家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优惠。

  疫情以来,昆山爱杰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万博max体育官方网站出现多名餐饮服务员。原来,这是该企业与昆山老阿爸餐饮有限公司合作的共享员工。餐饮服务员经培训后,错峰走上汽车配件生产线,激活了餐饮公司闲置劳动力,化解了爱杰姆公司员工短缺难题。

  在昆山张浦镇德国工业园绿色孵化基地内,通过引进AR眼镜“黑科技”,帮助佩戴者快速搭建远程多端实时应用。据运营方介绍,有了AR眼镜,一些因疫情无法现场办公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可在线指导员工检修设备。

  为解企业用工燃眉之急,昆山人力资源市场集团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与10多个省份洽谈合作,建立3个省级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构筑了规模10万人的人力资源“蓄水池”。

  在产业转型和用工紧张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富士康昆山吴淞江厂区,“无人工厂”初具雏形,数千只机械手驻扎进流水线;昆山三一重机小型挖机结构件生产车间繁忙的生产线上,焊光闪烁,而工人数量并不多……

  但江苏一家机器人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仍有部分企业出于产品结构、资金投入、经营效益等考虑,对于机器换人或人机协同的迫切性和积极性不高。建议从政策激励、税收减免等层面,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